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学术报告—“多学科交流·拓思维·开视野·强基础·共进步”

作者: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来源:88038威尼斯检测中心浏览次数:1192

报告人:郎林 张英达 向钰 鲁会军 王金梅 文洪 于思淼 李一堃

报告时间:6月9日14:00

报告地点:6B-103

主办单位: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力学教学部及力学实验中心

报告人简介:

郎林,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国家公派NUS访问学者。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力学教学部及力学实验中心党支部书记;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职工工会委员会委员,88038威尼斯检测中心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成都市土木建筑学会技术专家库专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和成都市土木建筑学会联络员,广安市建筑工程类和国土工程类职称评审专家,四川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负责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多项省部级纵向和横向课题的研究。以第1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际国内权威期刊上已发表SCI/EI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多项,担任国内外权威期刊审稿人。

张英达,工学博士,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于2022年11月入职88038威尼斯检测中心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现已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并贡献了多个跨学科研究项目,包括新型混凝土材料表征技术和材料中发生的反应。加入88038威尼斯检测中心后,他开始涉足不同的研究领域(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材料时变行为、水泥基材料的基本化学反应、建筑材料的工业废物再利用),并与88038威尼斯检测中心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内外的各种研究人员合作。

向钰,重庆大学市政工程博士研究生,2021年入职88038威尼斯检测中心从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1项、四川省环保厅下辖四川省环境保护与政策研究院开放课题1项,研究方向为废水生物处理和水生态调查与评估。发表SCI论文7篇,发明专利4项。

鲁会军,88038威尼斯检测中心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专任教师,主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发基金和校人才项目各一项,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横向课题各1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项目4项。主要围绕深部资源开采和深地空间开发利用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深部岩体力学,从事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王金梅,博士,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岩土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边坡工程、岩土地震工程等, 包含边坡稳定性、边坡的支护和加固、地震动力响应、地震滑坡动力机制、DDA方法的扩展研究。至今共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十余篇,相应工作发表在Landslides,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Engineering Geology,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岩土力学等国际权威期刊。

文洪,工学博士,曾参加“西部计划”做支教老师,后在基层国土资源系统工作5年,现在88038威尼斯检测中心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地质灾害及其防治,重点关注雪崩时空演化机制与动力学机理、中小地震频发区域滑坡失稳模式及地质力学机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曾参与CZ铁路、新疆伊阿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地质专题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2篇SCI、3篇中文核心);曾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2年度)。

于思淼,工学博士,现为88038威尼斯检测中心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强度理论与结构完整性评价,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 3篇,力学学报1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和参与纵横向课题二十余项。

李一堃,工学博士。主要从事连接结构动力学、螺栓连接结构能量耗散、接触界面跨尺度建模等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机械、岩土领域顶级期刊《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等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内容简介:

裂隙岩体的动态裂纹止裂问题的探索研究

爆炸或地震等动力扰动以波的形式在裂隙岩体中传播,应力波与裂缝或节理的相互作用对裂隙岩体的力学行为有显著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裂隙岩体中动态裂纹扩展及止裂行为,提出了一种大尺寸圆弧底试件构型。在动态载荷作用下,分析和讨论了由圆弧形边界引起的反射应力波对裂纹扩展时间、扩展速度和裂纹断裂韧度等动态断裂参数的影响,揭示了圆弧底试件在冲击荷载下的动力学响应、裂纹动态扩展及止裂机理和应力波传播规律。

早龄期混凝土约束收缩开裂的模拟研究

我国自1997年中共十五大起,就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现代化建设中必 须实施的战略。在我国的基础建设快速发展中,如何平衡工程施工和温室效应 对环境的问题是亟不可待的。绿色混凝土如粉煤灰、矿渣混凝土的使用可以很 大程度上减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粉煤灰和矿渣混 凝土引起的早期开裂问题困扰工程界多年。该方案中粉煤灰和矿渣混凝土的早 期开裂不单集中在某一个影响因素,而是一个多重的耦合效应。因此,分析粉 煤灰、矿渣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收缩、徐变、水化热等变化规律是该解决方案 必须突破的瓶颈问题。本次讨论会将探讨如何模拟及预测粉煤灰、矿渣混凝土的早期开裂问题,为将来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超低溶解氧条件下全程硝化菌群的富集及硝化性能研究

“十四五”是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时期,其中氮污染是影响水体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新发现的全程硝化菌(Comammox)具有寡营养生长、代谢途径多样、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为水污染脱氮效能的提升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团队以污水厂氧化沟中的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在连续流序批式反应器中成功富集培养了Comammox,探究了溶解氧对Comammox的富集程度、种类、硝化性能及代谢途径的影响,并解析了其超低溶解氧条件下的脱氮效能及代谢途径,为Comammox在水污染脱氮中发挥其节约曝气能源的优势,提供了理论支撑及技术支持。

不同深度原位环境页岩力学特性与本构模型研究

随着页岩气勘探开采向深部进军,页岩储层地应力增大、地层温度明显升高,致使深部页岩表现为强流变、非线性、非可逆的力学特征,传统岩石力学理论与研究手段已很难适用。再加上页岩本身的固有各向异性,深部页岩破断机理和破裂路径将更加复杂,储层缝网形成机制更难解释。本报告内容主要针对由浅入深原位环境下页岩高温高压三轴压缩试验,并结合CT扫描技术,探明页岩力学行为及其内部能量驱动损伤破坏的内在机制与发展规律,并构建适应深部原位环境下页岩各向异性损伤本构关系,为不同深度页岩气开提供科学解释与理论支撑。

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方法及其应用

地震边坡动力响应、破坏失稳及滑动堆积全过程动力机理是国际岩土地震工程领域前沿性的科学难题,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重大的防灾减灾工程价值。为实现地震滑坡全过程模拟并分析其失稳及运动机理,以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方法为研究工具,针对地震滑坡全过程分析中所涉及到几个关键问题:动力边界的处理、模型由连续到非连续(坡体震裂)过程的实现以及滑体产生低摩阻高速运动的节理强度弱化模型的嵌入,对DDA方法进行了改进,以实现对地震滑坡从开裂、渐进破坏、失稳启动、高速溃滑、堆积稳定的整个过程进行统一的数值模拟,并揭示地震滑坡形成过程中的动力响应规律、失稳机制和运动特征。

帕隆藏布流域沟槽型雪崩时空演化机制研究

雪崩是青藏高原等高寒山区广泛分布的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形式,其在重力驱动下参与地表物质输送,常常引发直接灾害或链生灾害。近年来,随着国家重大工程往高寒山区的推进,青藏高原雪崩灾害逐渐成为制约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表灾害之一。然而,当前青藏高原雪崩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历史活动演化规律与成灾机理以及未来雪崩时空演化趋势研究不够系统深入,亟待开展青藏高原关键区雪崩灾害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本报告将介绍具有青藏高原南缘雪崩孕灾背景和发育特征代表性的典型区域——藏东南帕隆藏布流域沟槽型雪崩的时空演化机制。

三维约束下I型裂纹延性断裂韧性的精细化定量评价新方法

在工程中,延性断裂是结构失效的主要方式。精准的断裂韧度理论预测和试验方法对发展延性材料断裂强度理论及解决裂纹试样的断裂问题有重要价值。针对三维约束I型裂纹断裂问题,基于能量等效和大变形有限元分析,分别建立裂尖最大第一主应力和应力三轴度的半解析模型,结合高约束下的延性临界断裂准则,提出三维约束下I型裂纹延性断裂韧度的理论综合评价方法,为实现小试样和大试样之间断裂韧性的等效评价奠定基础。

连接结构非线性力学响应与本构模型研究

连接结构是复杂装备的重要基本单元,数量众多,形式多样,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领域,主要形式包括螺栓连接,隔振器连接,铆接,焊接,过盈配合等。界面的物理不连续性使得载荷通过接触、摩擦等非线性机制传递,连接结构问题是涉及接触力学、摩擦学、计算固体力学和结构动力学的交叉学科。

针对连接接触界面切向微观滑移阶段的刚度非线性效应与宏观滑移阶段的残余刚度特性,基于Iwan模型框架建立了能够准确描述接触界面非线性滑移行为的六参数本构模型,将界面细观粘滞-滑移效应与宏观载荷-位移关系有效衔接。预紧力对连接界面切向承载性能退化具有重要影响,高预紧力-切向交变载荷协同作用下磨损破坏程度显著增加,进而造成宏观滑移力的显著降低。基于实验现象提出的损伤本构模型可准确描述金属材料、脆性岩石材料界面损伤破坏模式。


责编:程访然

编审:程访然

维护:88038威尼斯检测中心(中国)官方网站 蜀ICP备

川公网安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