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学院学术报告:应急管理与防灾救援技术系列讲座

作者:温超来源:应急管理学院浏览次数:366

报告人:张毅博、曾锋、连继峰、何智浩

报告时间:20235919:00-21:00

报告地点:郫都校区 3B-102教室

主办单位:应急管理学院


主题1:基层社区应急响应能力调查研究

报告人简介:

张毅博,工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应急技术与管理系主任。长期从事环境岩土工程、灾害防治技术及应急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四川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5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厅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5项,横向科研项目7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SCIEI收录15篇。

报告内容简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连接性愈发紧密,各类风险交织叠加,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蓝图中,“韧性城市”被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在我国应急管理主体多元化、工作重心不断下移的趋势下,基层社区的应急响应能力在应急管理体系中逐渐显现其重要意义和战略价值。将基层应急管理体系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以点带面,总结基层第一响应人制度建设的可借鉴改进措施,探索具有基层社区特色的防灾减灾路径,提高基层单位的防灾减灾能力。


主题2:构建“党建+应急管理”模式,推动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

报告人简介:

曾锋,日本千叶大学工学博士,四川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日本建筑学会会员,日中防灾环保研究会会员,四川省循环经济协会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专家。主要从事应急管理、应急技术与管理、建筑结构抗震、岩土工程、安全标准化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科研课题3项,参研省部级项目2项,参与和主持的横向项目10余项;发明专利1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

报告内容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我们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主题3:川藏铁路路基边坡支挡结构抗震性能模型试验研究

报告人简介:

连继峰,工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灾害防治技术及应急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地质工程学会会员。主持及参与纵向、横向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被SCIEI核心期刊收录11篇;授权专利10余项。

报告内容简介:

川藏铁路穿越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最强烈和地球圈层相互作用最活跃的青藏高原地区,是迄今为止全球工程技术难度最大的铁路工程。沿线气候恶劣多变引起岩体风化速度快、松弛破碎程度高,且地震活跃,极易诱发灾变。川藏铁路路基边坡支挡结构抗震性能关乎铁路长期安全运行。

汇报人通过开展路基支挡结构室内振动台模型试验与力学分析,探讨了动载下轻型支挡结构的力学响应及抗震性能。成果可为川藏铁路边坡工程施工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类似高烈度地区边坡支护技术提供借鉴。


主题4: 应急救援搜索新技术

报告人简介:

何智浩,成都理工大学工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风险科学与应急管理研究会理事和四川省风险科学与应急管理研究会青年专委会秘书长,国际IEEE会员,西藏水电环保专委会会员,南充市应急管理专家,武侯区应急管理专家。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横向课题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和实用新型专利3项。《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等期刊审稿人。长期从事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隧道与地下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报告内容简介: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截止2020年底,全国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33万余处,潜在威胁1600万人。我国的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占总量的90%以上,其中滑坡灾害占总量的2/3以上。我国每年约有10余万救援人员参与数千起地质灾害救援工作。但是现在地质灾害发生后人员生还率低,搜救难,搜索定位困难,寻找遇难者难度大等问题。尤其是2023222日内蒙古阿拉善盟左旗新井煤业发生的坍塌事故造成6人死亡,47人失联,先后有23支救援队伍,共计1155人赶往现场参与救援。科学并有针对性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同时将这些技术和方法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减少灾害发生后受灾人员死亡率,提升综合救援能力,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责编:

编审:程访然

维护:88038威尼斯检测中心(中国)官方网站 蜀ICP备

川公网安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