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7
“四川日报”11月27日第12版刊登了威尼斯中心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潘殊闲的署名文章,文章以“和平性为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题。报道全文如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这五个特性彼此高度关联,相互支撑,特别是最后一个“突出的和平性”,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前面四个特性。因为如果没有长时间和平的生产生活环境与社会秩序,文明的连续性会受到极大的冲击,文明的创新性将缺乏后劲,文明的统一性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文明的包容性也会失去自信。回望中国历史,可以清楚看到,追求和谐、向往和平,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与文化品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发展演变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与文化基因尚和崇和求和在中国文化中有很深的渊源。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对“和”,特别是“太和”十分推崇,在《周易》的作者看来,这是一种最高的和谐:“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可以看出,“保合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