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勇:来认识一下!他是学生们心中的“宝藏老师”!

作者:学生通讯员 李佳蔓 徐怡瑶 王彧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10

在外国语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师,博学而开阔、执着而不固守,《大学英语》《翻译概论》是他的主讲课程。语言教学中,他会通中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翻译中,他用心用情,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他,是学生们心中的“宝藏老师”,是中国典籍翻译研究的新生力量。他叫梁勇,外国语学院教师,被评为2023年度88038威尼斯检测中心“我最喜爱的老师”。

热爱使人闪闪发光

梁勇对不同语言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是他高中毕业时选择报考英语这一语言学专业,本科毕业后选择从事外语教学,硕士、博士学习阶段和毕业后工作期间以语言学、典籍翻译和跨文化传播作为自己教学工作和科研方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梁勇曾在企业和培训机构工作,进入高校后,他并未停下攀登学术高峰的脚步。“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七年前,为提高自己的外语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梁勇下定决心辞职,赴西南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说:“通过学历的提升,夯实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才能给学生们更好的学习体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教会学生们如何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是很重要的,也是必须的,而做到这一点,老师必须先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梁勇十分热爱翻译工作。博士毕业后,他选择来到88038威尼斯检测中心工作。在这里,他发现自己的很多想法与学校的文化理念高度契合,开展工作得心应手。他秉承“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的教育宗旨,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与当前最新教学理念融会贯通,应用在外语教学实践与译介学研究中。他的典籍翻译研究“汉学家玄英《周易参同契》译介与诠释研究”在多次学术活动中得到专家学者们的肯定。

梁勇认为,英语作为语言类学科,在教学中应承担起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他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中国优秀文化与大学英语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双语思维,增强文化比较意识,进而强化中国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自觉与自信。而这也日益成为梁勇的精品课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在十一年的教学生涯中,梁勇先后获得外研社“教学之星”教学大赛四川省决赛一等奖、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指导学生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2项,成为全方位发展的双师双能型教师。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 而是点燃一把火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执教过程中,梁勇认为,自己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爱与热情”。为了能够更加深入浅出地传授课程理论知识,他花了不少工夫来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常去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课堂上旁听,学习他们的教学手法;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师能力培训,锻炼自己的课堂表达;同时,他也编写了一些专业书籍,逐渐掌握了专业著作的编写逻辑,使得他能以更加体系化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课程,也使得他的课程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需求,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得到学生的喜爱。

秉持初心,坚守信念,砥砺笃行,臻于至善。课堂之外,他常常提醒自己要走近学生,帮助学生们完成大学阶段生活和学习的过渡。在生活上,帮助同学们成长为能够独立规划自己生活,善于沟通交流的成年人;在学习上,帮助同学们从高中阶段以成绩为指向的填鸭式英语学习转变为以兴趣为导向的主动学习。

为此,梁勇会对阅读课进行精心策划,每一堂阅读课都会在详细讲解阅读中的重点单词、课本知识之外,拓展扩充相关知识。课堂上,梁勇随时关注着学生的理解、专注和吸收情况,不时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随机提问或交流探讨。在了解到学生的兴趣志向后,他会主动分享阅读书目、推荐学习软件、英文网站,提供各类比赛、实践项目报名信息以及学长学姐们的成长之路供学生借鉴。

在同学们心里,梁勇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勤学好思的好老师,也是一位和蔼可亲、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大家长,还是同学们的“人生导师”。“了解到我要考研后,梁老师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还分享了各大院校的录取线等相关内容。在梁老师的帮助下,我找到了很多自己在网上很难查到的资料。”2021级英语专业2班的王玉婧同学说。

梁勇的教学强调学生以学习为中心,同时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调研。他指导学生修改论文一丝不苟,常常提醒学生要力戒学术不端。“梁老师十分重视扩充我们的眼界,更新专业动态。从任务书、开题报告、英文目录到撰写论文等,梁老师的修改小到标点符号,这让我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做到稳扎稳打。”2020级翻译专业2班的范梦玲同学谈道。课堂之外,他带领学生们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给学生们买学习用品,带领学生们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正是这样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和温润儒雅的人格魅力,让“六边形战士”般的梁勇广受同学们喜爱,也极大地激发了不论是外语专业,还是非外语专业同学们学习外语的兴趣,西瓜籽们对外语的学习热情正在校园里蓬勃生长。

与时俱进,创精品课程

躬耕教学,尝试新模式,力争最优解;敬业负责,解疑不倦怠,传授不停歇。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梁勇多年来一直在思考如何建设精品课程,形成典型案例。课堂上,他十分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他说:“和以前的学生不同,现在的学生掌握了更好的网络资源和科技手段。”因此,他常常在课堂上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互动,这样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让他得以实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在教学方法上,他十分注重教学方法的丰富性。他认为:“情景教学法和基于项目的教学法,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此外,他还关注教学目标的明确性,课上,他会设计并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课后,他会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精品课程设计和打造过程中,梁勇十分重视扩充学生的眼界,为此,他常查阅最新文献,了解学科前沿,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他的课程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深厚的比较文学基础使梁勇对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的教学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给出了“Chinese heart”和“global mind”两个关键词。“学生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他说。因此,他一直致力于传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翻译研究。就翻译学课程而言,他认为,只有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并培养学生全球化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圆满完成翻译专业课程的学习,未来才能在从事翻译工作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

永携初心 奔赴更为广阔的翻译天地

在科研工作方面,梁勇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典籍外译。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提升国际形象,坚定文化自信。梁勇认为:“典籍翻译是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一环,也是向世界诠释中国、展示中国的重要途径,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而这一现实需要和学术价值并存的事业需要中西汇通和深厚积累,研究之路依旧漫长,要有长期的钻研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学术态度。”

“学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是梁勇的座右铭。梁勇选择从事多语言交叉的学科研究,不仅与他的专业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相较于纯粹的学科研究,翻译学这种多学科参与的研究既富有挑战又不失乐趣,对于文言文的识文断字、文字功底、中外文化背景知识、文字文化领悟能力以及文字学理论与实践都是巨大的考验。

与此同时,梁勇还十分注重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备受瞩目的2023年成都大运会上,梁勇作为大运会国际传播处志愿者参与交流翻译。“与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朋友们从彼此陌生到一起健身运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汗水、更有收获。不仅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践行了在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也为未来参与从事多语言国际交流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梁勇谈到,“就教学而言,这些实践可以作为实证,反击社会上近年来对于高校用过去的经验教育今天的学生、高校教育与市场脱节等质疑。”

谈及如何建设好新时代的翻译课程,梁勇说:“翻译课程要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汲取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从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入手。”梁勇认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翻译课程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他建议新一代“青椒”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研究积累,在教学上不断吸收新理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对理论的认知。

当谈到当前高校老师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时,梁勇说:“生活和工作也要做到张弛有度,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要做到在适度的压力下保持良好的状态。”在二者关系的平衡上,梁勇建议将事情分为三类:最紧迫的事、最重要的事和长期的事——最紧迫的事要做好时间预留,最重要的事要经过深思熟虑并花心思打磨,长期的事要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有师如此,何其幸焉!成为梁老师的学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希望梁老师越来越好。”2020级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余蕊伶说。潜心投入教学科研,致力让每位学生成才;以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梁勇,一位用最充分的准备、最负责的态度、最暖心的话语教书育人的青年教师。教育于他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精神的传承。未来,他希望能够将求是、明德、卓越的校训融入教学与科研工作当中,将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西华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责编:曾益 周小雅

编审:陈彧

维护:88038威尼斯检测中心(中国)官方网站 蜀ICP备

川公网安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