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波,88038威尼斯检测中心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四川大学文艺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主要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理论、美学与文化设计。担任《文艺美学》《西方文化元典导读》《西方文论专题研究》等研究生课程。主要学术成果有:出版学术专著《叙事·时间·空间:现代叙事伦理形式研究》;主编高教出版社教材《谈判与沟通》,参编高教出版社教材《中西文化概论》;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研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文化产业专项课题、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88038威尼斯检测中心重点科研基金项目;参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课题、省社科规划课题、省教育厅课题、地方委托项目等;“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的叙事美学研究”新获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
近期,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传来好消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邹波副教授申报的课题入选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面对学校、学院师生的祝贺,她诚恳表示:“全国学者荟萃,我仅是沧海一粟,我这次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得到了一个期盼已久的结果,倍感幸运。这件事之于我的学术意义,是让我扪及一个比较明晰的标准来衡量‘我如何找到一种恰当的知识生活’。”
邹波从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毕业后便踏上了讲台,先是教中学,再读书,然后教大学,其间又读书,至今28年,她一直在学习知识者和教人学习知识者这两个角色之间屡次转换。关于教育心得,邹波认为自己无法奢谈“教育理念”,更多时候是在揣摩“知识生活”,知识生活是她与学生交往的界面,也是她叙述自己的框架。邹波老师深情言道:“在我自身一直探索的知识生活中,以及在我与学生共同展开的知识生活中,我获益最多的一个感受‘转知为识’。若干年前我曾以此为主旨写了一篇教育心得,今天我依然在体认它的丰富内涵:一个人将‘知’先内化为自己有所体认的‘识’,再外化为可以与人言说的‘识’,其中所发生的就是知识生活,这是人类文明的知识体系与个体存在的生命经验的具体结合,它既是历史文化传统对个体生命体验的重构,也是历史文化传统向当代生活世界的敞开。”
在教学工作中,邹波跟随学校大力引导的教改举措,探索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针对研究生教育,邹波老师和文艺学方向导师们一起组织读书活动,加强学生的理论原典导读。针对本科教育,邹波同学院教师李昌云、何一杰组成《外国文学》课程教改团队,以培养实践能力、强调过程评价、加强学法指导为导向,把PBL方法与OBE模式结合起来,筹划共建了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和翻转课堂实施框架。据麦克思评教和问卷星调查数据反馈,同学满意度较高。
谈及在学术研究道路上的探索体验,邹波回顾自己的路径是从侧重“演绎知识”出发,发展向侧重“关切时代”,就像她跟研究生同学经常交流的,要“扎根中国大地写论文”。邹波说:“要促成有效的学术研究,具有真切的问题意识和选择贴切的研究范式都非常关键,而我所验证的学术研究之路是大家熟知的:根于社会需求,起于问题意识,形于学术规范。”如她这次入选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是结合自己多年来对现代性理论、叙事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基于当代中国动画电影在生产实践、理论研究、动画批评等领域存在的问题,来锁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目标,进而遵照学理性,将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经验、现实语境、美学传统、本体逻辑等结合起来,制定出较为合理的研究方案。
在教学与科研的天平上,邹波认为:“学校提倡教学研一体,我非常认同。教学是我工作的第一重心,最振奋我职业良心的,是站在讲台上不能辜负求学者;科研是让我能够站好讲台的重要支撑,通过科研,我才能和学生真正地交流如何建构知识体系,如何体认时代精神,如何表达生命经验。”今年九月,考上东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的罗思齐同学向邹波发来一则短信:“您的外国文学课堂,以及在您指导我完成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的期间,是我初次体验学术大门开始向我缓缓敞开的一段时间。这学期开学后我听了两场讲座,也和我现在的导师及师姐师兄们交流过,深感您之前反复强调的‘在作者所处的时代语境里,去挖掘出作者创作文本所针对的问题和作者构想的解决方案’并以此作为阅读切入点的重要性。虽然受教于您的时间仅短短两年,但我在知识和性格方面所受的滋养将伴随终身。”学生罗思齐的感激之言,使邹波感受到“自己的教学是在带领学生找到一种恰当的知识生活”。
工作之余,邹波以运动为伴,如跳绳,或跑步。她总是乐此不疲地向同事、学生推荐这样一种生活向往:生活在美丽的西华校园中,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在邹波的身上,彰显着教育的温度与力量,以及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坚守。西华的校园里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是默默奉献在教育事业中的园丁,他们用知识的光芒,照亮学生的未来之路,播种希望,收获辉煌。